发布时间:2025-05-14
一、全球供应链优化推动进口天然乳规模扩张 近年来,国内进口天然乳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天然乳制品进口总量同比增长12.3%,其中液态乳及奶粉类产品占比超六成。新西兰、德国、澳大利亚为主要来源国,三国合计贡献进口总量的75%以上。随着国际物流效率提升及跨境贸易协议深化,供应链成本进一步降低,部分品类终端零售价较去年同期下降5%-8%,有效刺激了消费需求。
行业分析指出,国际牧场近年来通过技术升级提高了原奶产量与品质,叠加国内对高蛋白、低添加乳制品的需求增长,进口天然乳逐渐从高端消费向大众市场渗透。此外,跨境电商平台的保税仓模式缩短了配送周期,部分产品实现“次日达”,进一步提升了消费体验。
二、政策规范趋严 进口乳品质检标准再升级 为保障进口乳制品安全,2025年6月,国家相关部门修订了《进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新增对天然乳中活性营养成分的检测项目,包括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指标。新规要求进口产品需提供第三方权威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且检验流程从抽检升级为“批次全检”。
政策调整后,部分中小型海外供应商因技术能力不足暂缓对华出口,头部企业则加速布局本土化质检合作。据悉,多个国际乳业集团已在华设立联合实验室,以缩短通关时间。业内人士认为,政策趋严将长期利好行业规范化发展,同时倒逼海外生产端提升品质标准。
三、消费场景多元化 细分品类增速显著 市场调研显示,进口天然乳的消费场景正从传统家庭饮用向餐饮、烘焙、健康管理等领域延伸。2025年上半年,餐饮渠道采购量同比增长22%,其中咖啡连锁品牌对低温杀菌鲜奶的需求量激增40%。同时,针对健身人群的高蛋白乳清产品、面向儿童的低乳糖配方奶等细分品类销售额同比增幅均超30%。
消费端呈现明显的“品质导向”特征。约67%的受访消费者表示,选购进口乳品时优先关注营养成分表,而非价格或品牌。这一趋势促使进口商调整产品结构,减少常温长保质期产品的比重,转而加大短保期、高活性成分乳制品的供应。
四、碳中和目标重塑行业供应链 在全球减碳背景下,进口天然乳产业链面临绿色转型压力。欧盟于2025年1月实施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乳制品出口企业提出碳排放披露要求,推动部分牧场引入沼气发电、粪污循环利用等技术。国内进口商亦开始要求供应商提供产品碳足迹认证,部分电商平台试点上线“低碳乳品”专区,相关产品销量环比增长18%。
行业预测显示,未来三年内,采用可再生包装的进口乳品市场份额有望从目前的12%提升至25%。与此同时,海运公司正试验生物燃料船舶,预计到2025年可将乳制品运输碳排放降低15%-20%。
五、本土竞争加剧 进口乳品渠道下沉 尽管进口天然乳保持增长,但本土乳企通过建设高端牧场、引进国际生产线等方式加速抢占市场。2025年1-5月,国产低温鲜奶销售额同比增长34%,对进口同类产品形成替代压力。为应对竞争,进口商加速向二三线城市渗透,通过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渠道触达下沉市场。
数据显示,2025年二线城市进口乳品销量增速达28%,远超一线城市的9%。部分进口品牌推出小规格包装产品,价格带下探至15-20元区间,与国产中端产品直接竞争。分析认为,渠道与价格策略的调整将决定未来进口乳品能否在存量市场中持续扩大份额。
六、行业展望技术创新驱动长期增长 当前,进口天然乳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竞争。海外企业通过分子筛过滤、膜分离等技术提升乳品营养保留率,部分新品宣称蛋白质含量较传统工艺提高20%。国内科研机构亦在探索益生菌定向添加、功能性乳脂合成等创新方向。
专家指出,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深化,进口乳品需进一步强化“清洁标签”(即成分透明、无添加剂)属性,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溯源,以巩固市场信任度。预计到2025年,我国进口天然乳市场规模将突破6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8%-10%区间,形成“品质化、专业化、可持续化”的行业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