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6
一、进口天然乳需求激增 供应链体系加速优化 近年来,中国进口天然乳市场规模呈现显著扩张态势。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0月,国内天然乳进口总量达58.7万吨,同比增长12.3%,其中液态奶、奶粉及奶酪制品占比分别达到45%、30%和15%。分析指出,这一增长与国内消费升级、健康饮食意识提升密切相关,消费者对高蛋白、低添加的高品质乳制品需求持续攀升。
从供应端看,新西兰、澳大利亚及欧盟国家仍是主要来源地,合计占据进口总量的78%。为应对物流成本波动及国际供应链不确定性,国内进口商正通过多元化采购、增设海外仓储等方式提升抗风险能力。同时,冷链物流技术的迭代和跨境电商平台的渗透,进一步缩短了从生产端到零售终端的周期,部分产品可实现“周周转”供应,满足市场对新鲜度的要求。
二、政策规范趋严 质量安全门槛再升级 2023年以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针对进口乳制品发布多项新规,涵盖检验检疫标准、标签标识规范及溯源管理要求。例如,新增对天然乳中活性营养成分(如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的检测项目,并要求进口产品提供第三方机构出具的全链生产环境认证。此举旨在强化质量监管,推动行业从“量增”转向“质优”。
此外,部分品类关税的阶段性调整也引发关注。根据最新《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部分低温巴氏奶及奶酪制品享受税率优惠,刺激了中小型贸易商的采购积极性。业内人士指出,政策红利与监管收紧并行,将加速淘汰不合规企业,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
三、消费场景多元化 细分赛道竞争加剧 随着天然乳消费从基础营养补充向功能化、场景化延伸,进口产品差异化竞争趋势凸显。在婴幼儿配方奶粉领域,主打“A2蛋白”“草饲奶源”等概念的高端产品市场份额逐年扩大;在成人营养赛道,低乳糖、高钙型液态奶成为乳糖不耐受人群的首选。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618”促销期间,进口天然乳制品销售额同比上涨24%,其中有机认证产品销量增速超行业平均水平。
线下渠道同样呈现创新态势。部分高端超市设立“进口乳品体验区”,通过现场品鉴、营养师讲解等方式增强消费者互动。与此同时,烘焙、茶饮等行业对进口奶酪、淡奶油的需求增长,推动天然乳原料向B端市场渗透。
四、国产与进口品牌博弈加剧 本土化战略成关键 尽管进口天然乳占据高端市场主导地位,但国产乳企正通过技术研发与产业链整合加速追赶。2023年,多家国内牧场引进国际良种奶牛及智能化挤奶设备,生鲜乳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等指标已接近欧盟标准。此外,国产低温鲜奶凭借短保期、区域性供应优势,在本地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面对竞争,进口品牌加速本土化布局。例如,部分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推出符合本土口味的功能性乳制品(如红枣枸杞风味酸奶);另有品牌通过入股国内牧场或加工厂,实现“海外奶源+本地生产”模式,降低综合成本。
五、可持续发展议题受关注 绿色供应链成新方向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驱动下,进口天然乳产业链的环保实践成为焦点。欧盟多国要求乳制品出口商提交碳足迹报告,部分中国进口商开始优先采购获得“碳中和认证”的产品。此外,减塑包装、生物基冷链材料等创新方案逐步应用于物流环节。行业机构预测,未来三年,绿色供应链建设成本或将影响终端价格体系,但长期看有助于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六、未来展望市场扩容与结构优化并行 综合行业分析,中国进口天然乳市场仍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核心驱动因素包括二三线城市消费潜力释放、老年群体营养需求上升及餐饮工业化对乳制品的依赖加深。然而,国际原料价格波动、地缘政治风险及国内替代品创新(如植物基乳品)可能对行业增速形成挑战。
短期来看,具备稳定供应链、精准品牌定位及合规能力的企业有望抢占先机;中长期则需通过技术投入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构建护城河。监管部门亦表示,将进一步优化进口流程,平衡市场开放与质量安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